日期:2022/9/14 Click:1049
上海石化扛起碳纖維產業發展國之重任。
精彩、非凡、卓越!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再一次向世界演繹了中國的真誠、熱情與力量。
冬奧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個體、企業和組織的付出。遠在上海的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石化”),因為承擔著冬奧火炬的研制與保障任務,讓他們對這屆冬奧會有著更特殊的情感。猶如火炬之名“飛揚”,上海石化數十年如一日研發攻關的冬奧火炬材料“碳纖維”,在冬奧會保障賽場摘得名副其實的金牌。
讓“黑黃金”碳纖維變身冬奧火炬,背后是上海石化的央企擔當,是心懷“國之大者”,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一曲長歌。
正如新材料領域的專家所言,由上海石化牽頭研制的冬奧火炬,是北京冬奧盛會科技魅力的一束亮光、一個縮影,讓外界看到了“新材料之王”碳纖維的“中國突破”。背后也展現了上海石化以黨建為引領,十年磨一劍,尤其是過去5年立足新材料研發,以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奮斗姿態。
點亮冬奧當仁不讓
那是2018年的一天,上海石化迎來一個特殊的訪問團,其中有一些體育界人士。當時,上海石化副總經理、碳纖維專家黃翔宇向訪問團介紹公司情況時,特別提到了碳纖維。這種材料對于體育界人士而言,并不陌生,在體育訓練器械上碳纖維已廣泛應用,譬如,碳纖維高爾夫球桿、網球拍、羽毛球拍、撐桿跳的撐桿、自行車等等。
其間,黃翔宇無意間說了一句“碳纖維也能做奧運火炬,而且更輕、更牢固”。也許,就是當時這么不經意的一句話為后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兩年后,當北京冬奧組委向全社會征集火炬的外觀設計方案,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上海石化的碳纖維技術。這是一項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的重任。當意見征詢時,身為中央企業的上海石化,沒有片刻猶豫:即使時間再緊,我們不僅行,而且一定要干好,能干好!
碳纖維應用到火炬外殼的研制,在奧運會歷史上也是首次!爸袊瘓F上下高度重視,黨組領導多次作出指示:一定要造出一把富有高科技含量的冬奧火炬,展示中國石化科技創新實力,展現中國石化講政治、顧大局、負責任的企業形象。”黃翔宇說。
上海石化第一時間成立由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海君為總負責人,黃翔宇為技術負責人的攻關團隊,并全程牽頭組織相關合作團隊開展火炬外殼用碳纖維的研發,排定任務書、時間表、責任人。
將一根根碳纖維變成火炬外殼,并非一件易事。譬如,“飛揚”火炬不僅形狀飄逸,還分為內飄帶和外飄帶。如何能使碳纖維火炬外殼接受不規則挑戰,又能經受住抗高溫考驗,同時還要讓火炬有充足的燃料空間?
一場協同攻關戰悄然打響。三維編織、耐高溫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發、燃燒系統研發……,東華大學、云路復材、庫貝化學以及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團等多方協作,最終形成了從碳纖維生產、復合材料制備到產品終端應用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例如,用碳纖維做火炬又輕又堅固,與以往的鋁合金材質比,可保證火炬在冬季低溫傳遞時有更好的手感。但碳纖維本身并不耐高溫,更不耐火燒,面對這一問題,上海石化與中核集團核八所攜手攻關,引入高性能樹脂,與碳纖維一起做成碳纖維復合材料,最后通過工藝調整,把火炬上半段燃燒端在1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中進行特殊處理,有效解決了在高溫制備過程中火炬外殼起泡、開裂等難題,實現了火炬在燃燒溫度大于800攝氏度氫氣燃燒環境下正常使用。
最終,一個可抗10級大風和暴雨、能在極寒天氣中使用的輕量化、小型化碳纖維復合材料火炬呈現在世人面前。上海石化按期保質保量完成了1200支冬奧火炬、600支冬殘奧會火炬的生產任務。
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飛揚”
為做好冬奧會、冬殘奧會火炬傳遞服務保障,上海石化組建了17人“火炬護衛隊”,其中,有14名黨員。對此,上海石化黨委要求,“要把支部建在連上”。一個臨時黨支部迅速建立,成為服務冬奧會、冬殘奧會現場的堅強戰斗堡壘。每一名黨員,都是流動在服務現場的“一面旗幟”,他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圓滿完成了服務保障的光榮使命,展示了央企員工的擔當和風采。
通過一棒棒火炬傳遞,上海石化用科技之光點亮了冬奧會,將中國的科技創新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展現出來。
底氣源自實力
從碳纖維到冬奧“飛揚”火炬,自然不易。然而,如果沒有上海石化的碳纖維,可能就不會有冬奧“飛揚”的創意,沒有對碳纖維技術的掌握,上海石化也不會有接到任務時的那份底氣。
碳纖維究竟是一種什么材料?它和我們日常戴的口罩“同宗同源”,都是從石油而來。以最主流的PAN(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為例,從億萬年前形成的原油到冬奧會火炬碳纖維的制備流程十分漫長,常人難以想象。就碳纖維材料本身而言,制作冬奧火炬有“輕、固、美”的優勢,但深層次上更彰顯著科技冬奧的非凡魅力。
有人說,19世紀是鋼的世紀,20世紀是塑料的世紀,21世紀是碳纖維的世紀。這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新型纖維材料,其力學性能優異,密度不到鋼的四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并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特性,被譽為“新材料之王”。
但是,碳纖維技術有著森嚴的技術壁壘,迄今為止也只有日本、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并掌握。過去,國內自主研發“舉步維艱”。為啥?因為它的研發步驟繁多,程序極其復雜,其間伴隨的化學變化包括脫氫、環化、預氧化、氧化及脫氧等,任何一個環節的細微變化,都可能讓整個研發陷入 “死胡同”。40多年來,不少國內企業前赴后繼,一次次試驗,卻沒有真正走出迷宮,實現產業化。
直到2007年,中國石化決策部署PAN(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的研發和產業化攻關,并把這項任務交予上海石化,一道看似難以逾越的大門被漸漸撞開。
上海石化碳纖維生產線
上海石化黨委把碳纖維的研發生產,作為“在經濟領域為黨工作”的具體實踐,迅速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碳纖維攻關領導小組,并由公司副總經理黃翔宇帶領攻關團隊進行科研攻關。之后,以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顧文蘭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也加入攻關行列,一批青年黨員科技人員日夜攻堅。
隨后,上海石化與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工程公司、復旦大學等數十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一起協同攻關,將科研院所和高校強大的基礎理論研究,與企業的工程化技術開發進行無縫對接。一條“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之路,為跨越鴻溝吹響了沖鋒號。
黃翔宇說,當時為了少走彎路,科研團隊制定了“三不”原則,即不摸黑前行、不無謂模仿、不盲目試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取得技術積累。2008年11月,建成中試裝置;2009年3月,成功研制出12K(由1.2萬根碳纖維絲組成,稱為小絲束)原絲。試驗成功后,上海石化便采用自行開發的國內獨有的NaSCN(硫氰酸鈉)濕法工藝,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著手進行3000噸/年原絲、1500噸/年碳纖維項目建設。2012年9月,項目一階段工程建成投產,形成了500噸/年12K碳纖維的工業化生產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獨特的NaSCN濕法原絲工藝,使生產的碳纖維具有優異的表面結構和界面性能,可顯著增強碳纖維與樹脂的復合能力,提升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性能。
打造高端制造增長極
按照國家對新材料的戰略需求和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要求,上海石化全力以赴做強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業務,除成功應用于冬奧火炬碳纖維外殼外,高速地鐵列車碳纖維車頭罩、氫氣瓶碳纖維纏繞等高科技領域也閃耀著上海石化的身影。
這些首創,凸顯了上海石化在碳纖維領域的擔當和創新精神。
更令人振奮的是,作為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的上海石化“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計劃到2022年底,建成3條大絲束碳纖維生產線,年產能6000噸;至2024年全部完成,年產能1.2萬噸。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一舉改變我國大絲束碳纖維全部依賴進口、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碳纖維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截至目前,上海石化擁有申請碳纖維相關專利274項、授權165項,碳纖維相關專利申請數排名全國第一、全球第三,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絲束碳纖維技術的企業。
近年來,上海石化充分發揮碳纖維產業的“尖兵”作用,與地方政府、化工區行業伙伴共同推動石油化工產業往高端走、往精細走、往生態走,并重點建設先進材料創新研究院和復合材料創新基地“兩大創新平臺”,打造綠色工藝產業鏈、企地融合發展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等“三大核心產業鏈”,鑄就高端工程塑料、氫能、綠色環保、戰略新型材料等“四大價值鏈”,打造植根本土、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上海高端制造業增長極,提升上海化工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上海石化全力以赴做強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業務
展望未來,上海石化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海君表示,上海石化作為能源化工領域的駐滬央企,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石油戰線“旗幟”“棟梁”的定位,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胸懷“國之大者”,矢志打造“國之重器”,以黨建引領、賦能,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解決“卡脖子”問題,在碳纖維及新材料產業領域精耕細作,發揮好中國石化“上;亍弊饔,助力推進上!澳媳鞭D型”,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