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9/15 Click:605
“六零”示范工廠建設是“宜業尚品、造福人類”建材行業發展目標的具體實踐。未來五年,海螺集團將全力開發轉化利用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迅速做大綠色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優化再升級節能降耗技術,確保單位產品碳排放和能耗均下降6%以上,奏響“生態優先”之曲,走實“綠色發展”之路,全力繪就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藍圖。
編者按:“六零”示范工廠建設是“宜業尚品、造福人類”建材行業發展目標的具體實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縱觀建材行業,一些先進企業正以實際行動,積極應對行業綠色節能、清潔低碳、資源綜合利用、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從“一零”起步,不斷向“六零”邁進。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和主管主辦的《中國建材》雜志同時開設專欄,走進中國建材集團、金隅集團、海螺集團、華新水泥、九牧集團等一批國內領軍建材企業,通過介紹企業的自身優勢和特色,不斷探索低碳化、智能化、精準化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工藝,體現出建材企業正在實現“六零”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
濟寧海螺全景
走進濟寧海螺水泥公司,仿佛置身花園,一排排湛藍光伏板熠熠生輝,一臺1.5兆瓦白色風車徐徐轉動,一群群魚兒池塘嬉戲,一陣陣花香沁人心脾……印象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水泥企業涅槃轉型,蝶變行業“低碳園區”創建新樣板。
實現“雙碳”目標,清潔、低碳的綠色能源至關重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自2009年成立以來,濟寧海螺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引領、數字賦能、綠色轉型,強化綠色能源深耕細作、傳統產業低碳轉型“雙輪驅動”,實現從“灰色制造”到“綠色智造”的跨越,闖出一條傳統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濟寧海螺風力發電
濟寧海螺擁有一條45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和年產220萬噸的水泥粉磨系統,年耗電量約為1.7億千瓦時。2010年,濟寧海螺為水泥窯配套建設一套9兆瓦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回收熟料生產廢氣余熱發電,年發電量約6500萬千瓦時;2011年建成1.5兆瓦風力發電項目,年發電量約150萬千瓦時,這填補了風力發電在該領域的空白,同時是水泥行業利用新能源的首創;2018~2021年建成5.58兆瓦一期光伏發電項目、5.9兆瓦二期光伏發電項目,年發電量約1400萬千瓦時;2019年建成9兆瓦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年發電量約6000萬千瓦時。截至目前,一座集余熱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垃圾發電于一體的“低碳園區”建成投運,年發電量約1.3億千瓦時,有效替代標煤3.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1萬噸。
負責人介紹,濟寧海螺正致力于打造“零外購電”智慧綠色能源示范企業。下一步,濟寧海螺計劃建設9兆瓦生物質氣化補充熱能、三期5兆瓦光伏發電等項目,屆時年清潔能源發電量達1.95億千瓦時,實現企業用電100%自供。
濟寧海螺SCR煙氣脫硝項目
除此之外,濟寧海螺致力于污染物減排技術探索,投入1.5億元研發經費,對水泥熟料生產線和水泥粉磨生產線進行技術創新、升級改造。2014年率先應用“SNCR煙氣脫硝”技術,推動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從國家標準400毫克/立方米降低至150毫克/立方米。2019年,引進德國蒂森克虜伯“SCR高溫高塵煙氣脫硝”技術,成功將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控制在40毫克/立方米左右,徹底破解水泥生產脫硝環節高煙塵難題。同時,配套建設5兆瓦/12.5兆瓦時儲能裝置,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為水泥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海螺方案”。
濟寧海螺表示,未來將緊緊圍繞“十四五”發展要求,積極踐行“宜業尚品、造福人類”建材行業發展目標,在轉型發展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通過產業鏈延伸、智能化工廠、技術創新創造、“源網荷儲”一體化、擴建新能源項目等,切實適應新經濟、新形勢的發展需求,為實現行業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展提供先進經驗,爭做示范標桿。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海螺集團共建成19個光伏發電項目、3個儲能電站項目和1個風力發電項目,2021年實現光伏發電1.63億度,儲能2464萬度。安徽省國資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海螺集團實際完成投資187億元,其中新興綠色產業投資占比超過30%,綠色產業逐步成為集團新一輪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3月8日,海螺水泥宣布今年將投資50億元用于發展光伏電站、儲能項目等業務,實現下屬工廠光伏發電全覆蓋;預計到2022年年底,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可達1吉瓦,年發電能力10億度。公司表示,將盡快實現光伏發電工廠全覆蓋,未來將持續提升新能源占比,在峰谷電差價大的地方建設儲能項目,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設風力發電項目。此舉可在落實“雙碳”戰略的同時,為海螺打造新的產業增長極。
未來五年,海螺集團將全力開發轉化利用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迅速做大綠色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優化再升級節能降耗技術,確保單位產品碳排放和能耗均下降6%以上,奏響“生態優先”之曲,走實“綠色發展”之路,全力繪就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