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0/24 Click:597
電視燈光和舞臺燈光的特性有何不同
色彩要求
燈光藝術的表現,還可以通過常規燈的換色器或電腦燈的色輪變換組合,以達到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化描摹自然、渲染情緒的作用,或大紅大綠、絢爛鋪張,或淡紅淡綠、溫馨淡雅。
對舞臺燈光而言,色彩的運用可以自由大膽、不受拘束。只要符合劇情需要、只要技術條件可以達到、只要觀眾的眼睛可以接受,什么樣的色彩都可以運用。對電視燈光而言,運用的色彩宜淡不宜濃,不同的色彩在經過攝像機呈現到電視上出來的色彩會加深,所以,電視燈光所運用的色彩要根據錄制后在監視器上呈現的色彩效果來調整。如果依據舞臺燈光的經驗來配置電視燈光的色彩,那么,許多深的色彩在通過攝像機拍攝后所呈現畫面會“糊”成一片,無法體現景物的細節。尤其像藍色、紫色系列等冷色調,人的視覺感受到的明明是淡藍色,但經攝像機拍攝后的電視畫面卻是深藍色了。如果根據舞臺燈光的經驗配色,把深藍用到電視燈光中,那呈現到電視上的畫面一定是藍得一塌糊涂。所以對電視燈光而言,在運用色彩時,不僅要顧及現場觀者的眼睛,更要密切配合攝像機,把握好色彩的度,使呈現到電視畫面的色彩舒適通透。
色溫要求
色溫其實也屬于燈光色彩的范疇,本文將其單獨列出,是因為“色溫”在電視燈光中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色溫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 單位為K ( 開爾文)。色溫是按照絕對黑體來定義的,光源的顏色與黑體在某一溫度下發出的顏色相同時,此時黑體的絕對溫度稱為光源的色溫度。隨著色溫的升高,從黑體逐漸向“紅—橙紅—黃—藍”的顏色過渡。同一物體在不同色溫光源的照射下會呈現不同色彩。例如一張白紙,在3 000 K的白熾燈和6 000 K的熒光燈的照射下,按道理所呈現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前者為暖黃色,后者為微藍色。但事實上,人眼對這種差異并不敏感,沒有色彩知識的人往往認為都是白色的,這是人眼的“色覺守恒”現象。人眼的這種適應性,使得人正常觀察景物色彩,但不能準確地感覺色彩的特征。
正是因為人眼的這種惰性,在舞臺燈光中涉及到“色溫”的概念,并不做過多強調,在涉及到燈光的色彩方面還是主要以人眼的視覺為基礎的。但在電視燈光中,色溫卻是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這主要是由于攝像機對于外界環境色彩的變化非常敏感、非常“客觀”。攝像機的白平衡一旦確定,燈光微小的色溫變化都會反映在電視畫面上,拍攝不好的電視畫面中人臉膚色沒有還原好、有時偏黃或有時偏藍,往往就是電視燈光色溫變化和攝像機的白平衡沒有協調好的原因。在進行拍攝前,電視燈光和攝像機的協調配合有一個固定的工作流程。首先,燈光工作者開啟一個基礎照明光源(簡稱基礎光源,是舞臺照明的主要光源,一般是指演出中的面光、耳光、逆光等),此基礎光源要求色溫一致,和演出時常用的基礎光源一致,把其他演出時不會用到的不同色溫的雜光關掉。然后,不同機位的所有攝像機統一根據這一基礎燈光進行“調白”。“調白”是電視工作者經常用到的一個俗語,所謂“調白”實際上是指調節白平衡的一種簡稱,也就是,所有的攝像機先統一按此基礎光源定義一個白色,這樣,所有的攝像機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白色”的標準。不同色溫的光或有顏色的光則會以此“白色”為基礎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視覺色相。
電視播出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購買追光燈時一定要考慮與演播廳基礎光源或主光源色溫配套的問題。如果電視演播廳的基礎光源是3 200 K低色溫,追光燈是6 000 K的高色溫,而攝像機調節白平衡時又是以3 200 K的基礎光源為依據,那么此時追光燈投射到人臉上、顯示在電視畫面上的顏色會明顯偏冷藍色。反之,高色溫的基礎光源一定要配備高色溫的追光燈。如果演播室的基礎光源色溫為6 000 K,而追光燈配備的是3 200 K的光源,在攝像機以6 000 K的基礎光源調白之后,此時追光燈投射到人臉上、攝像機拍攝后則顯示為暖黃色,電視畫面的偏色一定是很明顯的、不協調的。
所以,電視臺在購買追光燈時*好是首先考慮好自己演播廳基礎光源的色溫,使追光燈和演播廳基礎光色溫一致,以便更好地還原膚色。當然,現在追光燈可以配備升色溫紙和降色溫紙,但畢竟還是有可能出現不準確、偏色的情況,如果能一步到位不是更好嗎?
從戲劇舞臺燈光設計轉化到電視燈光設計的工作人員,往往對攝像機的原理和一些具體參數并未達到專業級別的理解,所以許多設計程序依然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判斷。作為一個電視燈光設計者,補習攝像機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戲劇學院舞臺燈光課程所欠缺的。
本文轉載自演藝科技傳媒,非常感覺演藝科技傳媒給提供這么好的文章,給大家分享一下。配一下他們的公眾號,喜歡的朋友可以加粉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