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眾投勞、政府投資的傳統模式下修建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由集體所有建成后的產權,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使得農民集體組織建設和管理的小農水主導地位逐漸退出,集體收益和農民分散經營間漸漸產生矛盾。積極引導農戶參與小農水管理,充分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管理可有利于促進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和提升建后管理工作效率[9]。
引言農村小型水利是保護生態環境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在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來,以政府為主導的建設后管理模式是中國農村小型水利運行的主要方式,農業經營制度改革實施以來,特別是鄉鎮體制改革使鄉鎮水利站承擔的農村水利管理功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水利管理者的權責關系和綜合管理體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實踐表明,在保障鄉村水利工程建后正常運行方面農戶參與的管理方式具有顯著的效益,充分調動廣大農戶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對于促進水利工程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1建后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小型排灌站,水庫,機井,溝,壩,涵,渠,圩等為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類型,這些工程具有分布范圍廣,數量多,形式多樣且規模小等特征,所以又稱為小農水。近年來,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小農水的數量和建設投入資金不斷增加,但受多種條件的影響,工程建設后的管理仍面臨很多問題,具體如下:1)管理體制不完善,農戶參與度低。小農水的主體為農民,農民的生產生活與小農水管理運行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農村水利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為依靠農民辦水利和尊重農民意愿,然而由于農民參與認同度低且管理體制不健全,使得在建設管理時農民的主動性不高。在群眾投勞,政府投資的傳統模式下修建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由集體所有建成后的產權,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使得農民集體組織建設和管理的小農水主導地位逐漸退出,集體收益和農民分散經營間漸漸產生矛盾。對于小農水的管理決策農民不了解也很少參與其中,不再將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視為與其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工程[3-4]。2)管理運行不暢,服務不到位。規范化、科學化工程管理體系在我國農村水利工程中仍不足,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責任不落實,管理主體不明確、運營方式單調等問題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機構和順利的管理機制,水利工程服務不足,管理效率低,對農民有很大意見。有人無人修理和有人無人管理等現象在很多工程中很常見,小農水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低,無法保障正常運行,灌溉用水泄漏、滴水、冒險、跑步等現象普遍存在,進一步加劇了小農水度進一步加劇。有些地區還采用串灌、大水漫灌等方式,農田用水效率低,輸水損失量大,水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突出5。3)基層水利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工程管理效率低。近年來,為了滿足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需要,小農水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工程項目增加,對基層水利員工的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文化程度不高,年齡結構大等是小農水基層水利管理組織的普遍現象,部分基層水利站人員不足,技術能力弱,對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產生不良影響,難以有效提高服務管理能力。另外,有些水利管理結構既不屬于事業單位,也不像企業單位,養老,醫療,編制及工資等問題嚴重影響著水利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這不僅嚴重阻礙了小農水的現代化發展,而且顯著降低了工作效率[6]。4)重建輕管,發展失衡。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等屬性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設中較為常見,因此在工程建設除就給定了階段性,硬性指標,只要資金到位且列入規劃就要投入實施,并要求在較短時間內能夠立竿見影,快速發揮其功能效應。然而,對于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往往需要投入較長時間,且涉及到的利益主體和部門較多,前期基礎性準備多,見效慢。小農水建設中很多地區都有重建輕管、重大笑容的現象,不利于小農水建護7。2農村小型水利管理新改革目前國際倡導的管理體制改革重點內容是對農民參與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一般來說,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水平。實施農民參與式管理,改變傳統專業機構大包小農水管理方式,不僅可以顯著提高工程運營效益,還可以大幅節約水資源。近年來,農民參與式管理受到國際灌溉委員會、國際糧食農業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重視,作為未來提倡的發展方向。特別是近年來投資建設的許多小農水工程,強調積極引導農民參與管理。實踐表明,在小農水建設管理中吸收農民積極參與,可以為促進小農水建設管理水平提供新的發展動力8。1)培養農戶主體意識。以農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為現行家庭共同生產承包制的主要模式,農田灌溉需要水時農戶有使用水的權利,想用水就用水,但往往不承擔節水、管水的義務。通過自主管理,和諧建設及民主決策等方式大力倡導受益民眾參與管理,從根本上改變受益農戶不管工程而需要工程的現狀,賦予他們監督權,表決權,意識權和知情權等,在工程建設與管理中通過鄉規民約確立農戶的義務和權利,實現權責利和建管用的協調統一,有助于農村水利的持續發展和實現工程建后的良性運行。2)提升可持續管理能力。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為傳統的水利建設管理模式,該模式下公眾一般不參與小農水的建管。這一建管理念不僅難以保證建后工程的良性運行,而且易產生許多管理與建設問題。針對農村水利工程,可通過農民參與解決以往工作中因單向決策而存在的問題,建立農戶的擁有感和責任感,由此將原本難以解決的管理問題轉變為簡單而輕松的工作,促進農村水利的持續管理與發展。3)保證小農水效益的穩定發揮。小農水具有地方偏僻、數量多、壟斷范圍廣等特點,只有國家管理有很大困難。水利部門或政府承包的水利管理責任可以通過農民參與管理,將其全部或部分交給農民,農民積極參與小農業水的管理。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小農水管理,充分調動其主導性,積極管理有助于促進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后管理效率9。3吸引農民參與管理的思路三分在建七分靠管為小農水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因此工程的關鍵是管,基礎是建。目前,我國大部分小農水工程處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的狀態。吸收農民參與小農水建后管理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不僅符合新形勢下現代化農村水利的建設發展要求,而且是加快實現小農水建設管理升級的有效途徑。1)加大宣傳,增加積極性。直接為“三農”服務為農村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務,農戶作為工程的受益主體,理應更加愛護,珍惜小農水。各級政府應做好節約用水、有效利用的宣傳,通過網絡、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媒體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10。2)進一步明確產權主體。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加快小農水產權制度改革,要充分發揮工程效益落實管理維護義務,搞好經營權。采用村委集體管理、租賃、拍賣、承包、股份合同制和農戶用水者協會等多種方式,根據土地條件選擇合適的管理運營模式,激發農戶積極管理小農水的積極性。3)健全農民參與管理體制。目前,小農水建設后管理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為確保農民參與管理模式的穩定發展,必須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如合同文件的完善確保小農水工程的規范操作和完善運行11。4)加快發布激勵政策。國家應加快形成長期管理機制,為小農水建設設設立專業資金機構。建立獎代投,先建后補充的水利運行機制可以大大調整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農田水利建設應按竣工驗收,先實施和按時補助的原則逐漸改變先補充后建設的做法,先建后補充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農田水利建設應結合小農水建設標準,工程規模及其類別采用適當的獎勵方法,改變提出計劃后實施和國家先投資的傳統做法。按照統分結合的原則,構建適應性治水體系從而提高農田水利直接參與者,使用者,管理者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同作用,充分發揮各方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通過獎代投機制調動農民積極建設的積極性。另外,為了保證農民參與小農水管理的權益,必須制定相關政策法規12。4結論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小型水利工程占有重要地位,小農水在調節區域水資源分布、改善當地水利條件、促進農業穩定高產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使農民集體組織建設和管理的小農水主導地位逐漸退出,集體收益和農民分散經營之間逐漸產生矛盾。小農水的管理決策農民不知道也很少參加,小農水建設后的管理問題成為制約田地水利可持續運行和工程效果的關鍵。結合小農水建設管理目標,采取科學規劃建設項目,加大工程投資,建立小農水建設獎代補,先建后補激勵機制,建設監督保證和質量監督體系等措施,保證小農水工程的持續發展和正常利益的發揮。
以上是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后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相關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歡迎訪問建筑網進行查詢。